人才是第一资源 创新是第一动力——从党的二十大报告看湖北发展的新动力

江南体育注册

人才是第一资源 创新是第一动力——从党的二十大报告看湖北发展的新动力

发布日期:2024-10-27 来源:生产设备

详细介绍

  在湖北团驻地访谈间,本报邀请阎敏(右一)、张家胜(右二)、仇争艳(左二)代表参加访谈。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迹 摄)

  习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完善科学技术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健全新型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党代表们表示,习考察湖北时强调,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再次强调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地位,为湖北推进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湖北应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加快把科学技术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努力为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作出更大贡献。

  习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一重要要求,为我们推进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十四五”以来,黄冈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突出位置来抓。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83家,数量居全省第四位;今年前三季度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117.5亿元,是去年同期的1.2倍。全市已建成141家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163家企业入选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102家企业成为省级支柱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

  我们将围绕科技自立自强,聚焦产业技术创新主攻方向,支持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科创型企业开展核心关键技术攻关,着力在突破“卡脖子”技术上取得更多成果。大力实施“技改提能、制造焕新”行动,推动建筑建材、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科技创新引领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突出企业在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方面的主体地位,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鼓励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升创造力和竞争力。坚持一手抓“扶优壮强”,一手抓“活小强微”,做大做强高新技术龙头企业,精心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和细分行业“隐形冠军”,培育更多创新发展生力军。

  抢抓武汉都市圈发展机遇,高标准推进光谷科创大走廊黄冈功能区建设,做实做优光谷黄冈产业园、离岸科创中心、产业中试基地、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着力吸引更多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充分发挥高新区主阵地作用,以协同配套做大产业规模,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着力营造充满活力、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

  坚持务实方向、结果导向,用好武汉科技成果转化黄冈分平台,打造光谷创新重要承载地。推动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湖北技术交易市场等省级平台在黄冈设立分中心,探索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常态化开展“联百校转千果”等院企、校企对接活动,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链条,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激励,营造适宜人才发展的制度环境和良好生态,让更多科技创新成果在黄冈转化落地。

  习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创新在我们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这些让我深受触动、备受鼓舞。

  报告为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指明了方向。坚持创新发展,就是要挺进新赛道、形成新优势,让主业优势更加突出,进一步增强自身竞争力。

  当前建筑业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以往,建筑业产业链的割裂和管理模式的碎片化形成大量的数据孤岛,严重影响了行业的工程质量和效率。为抓住数字机遇,跨越数字鸿沟,中南建筑设计院利用数字孪生、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中国第一个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PLM)平台,打破数据孤岛,为产业链提供三维数字产品,组合建筑设计和建造工艺,构建数字样房,实现“一个模型干到底,一个模型管到底”。

  我正参与建设的“湖北省疾控中心项目”,正是通过PLM平台打造的中国第一个数字化“三维交付,无图建造”建筑工程项目。我们利用三维标注技术,实现数字交付和无图建造;利用演进式设计技术,实现设计模型到高精度加工建造模型的无缝衔接;利用虚拟设计与仿真技术,开展数值仿真、系统仿真、施工模拟、方案预演,最终实现“三维交付、无图建造、造价精准、缩短工期、提升质量”的效果,为推动中国建筑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了样板。

  中南建筑设计院是国家最早组建的六个大区综合性建筑设计院之一。在建院70周年之际,我们将牢记习殷殷嘱托,肩负使命、勇于实践,不断开拓创新,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努力提升智能建造水平,切实推动建筑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通过建筑产业互联网协同驱动,在工程建设三维数字化成果交付、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建造等领域打造更多示范项目、标杆工程,以数字化引领城市建设转型升级,为湖北高水平发展贡献国企力量。

  习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作为一名一线工人,我心里十分激动。

  2011年以来,我与工作室成员坚持立足岗位创新,开展了火箭非金属喷管高效加工、特殊金属异形件精密加工等一系列机械加工技术的创新工作。

  喷管是火箭发动机的“咽喉”,其加工精度要求控制在0.005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三分之一,材料为非金属材料且价值昂贵,加工难度可想而知。为攻克这一难关,那一段时间,我和小组成员吃住在公司,认真进行一项项试验记录、一条条数据分析。

  没有现成的车刀角度,就经过电脑计算的切割出车刀角度,在砂轮机上一点点磨出专用刀具;传统加工方式行不通,就打破常规设置加工路线,巧用宏程序赶跑“拦路虎”……长期以来,我与小组成员不断改革创新,在已成熟的加工方法中“鸡蛋里挑骨头”,最终超越机床精度,将加工尺寸稳定在含中差0.003毫米的范围内。34年来,我加工了3000余台“国之重器”的关键件,件件如此。

  过去十年,是我国航天事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十年。我所在的航天三江作为中国国防科技工业的骨干力量,在航天防务产业关键技术突破、重大工程推进、创新成果产出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多个新型重大航天防务装备的研发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

  过去十年,也是我与团队一同成长收获的十年。我们解决了高价值航天产品细长轴、深盲孔、非金属复杂型面等加工、测量技术,突破了制约型号产品研制与生产的全部过程的重大技术瓶颈70余项,申报创新成果1000余项。

  正是一代代航天人秉承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核心价值观,不懈努力、不断求索,才有了从“经验制造”到“科技制造”的跨越,才使得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刷新纪录。作为一名从航天工厂中走出的基层党代表,我将继续扎根一线,弘扬工匠精神,钻研技术创新,发挥党员带头作用,与同事一起为中国航天事业贡献力量。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