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洪许:行之所至匠至所成

江南体育注册

赵洪许:行之所至匠至所成

发布日期:2024-06-20 来源:江南体育注册

详细介绍

  从沂蒙山区的农村青年,到十建公司年轻的焊接主任技师,再到山东临沂市的杰出青年岗位能手、沂蒙首席技师,这是赵洪许一路稳扎稳打走出来的。对于赵洪许来说,工匠精神就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坚持做。

  当年,刚入职十建公司做基础技能培训时,18岁的赵洪许是20多名焊工中水平最差的一个,经过一周培训后,站长与教练商量把他退回去。赵洪许得知这一条消息后,什么都没说,只要求教练再给自己一点时间。接下来的三个月里,他上课认真听讲解,休息时间加强操作练习,琢磨焊接角度与技巧,了解焊接设备的特性,主动与同事交流问题。在练习碱性焊条时,遇到焊条粘连是最头疼的事情,为保持手腕的准确性和稳定能力,赵洪许就反复地练习同一个动作。

  3个月后的考核,赵洪许从手工焊到自动焊都表现优秀,最终被评为“优秀学员”。

  舟山国家原油储备基地项目是赵洪许担任埋弧焊主操的第一个项目。埋弧焊因采用焊剂埋在内部焊接,肉眼看不到光,赵洪许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每一道焊缝的质量,把每层每道焊缝打磨光亮,把每一个焊角打磨透彻,为下一层焊接创造良好的焊接条件。焊接过程越仔细意味着焊接时间越长。每到下班时间罐壁上总有一台埋弧设备还在工作,路过的同事总是喊道:“下班了,怎么还焊啊?”赵洪许总笑着说:“焊得不好,咱还磨不好嘛,仔细点才放心。”

  2011年公司建设青岛董家口LNG一期项目时,派遣一批员工赴宁波LNG项目学习,赵洪许主动请缨。培训时,他自己掏钱买了相机,用照片和笔记仔细记录了整个学习过程,培训结束,他认真做了培训总结。回公司后,他配合焊接研发中心完成了手工焊、埋弧焊等焊接工艺评定。

  赵洪许说,多想多做,先想再做,并持之以恒,才能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

  赵洪许第一次参加的焊接比武是2010年集团公司焊工比赛,当时手工焊、氩弧焊和焊接理论是他的弱项。为了补齐短板,他早上七点多就去练实操,午饭后继续练。那时每晚八点半至十点进行理论考试,考试结束后,他回到宿舍还要继续背考试中的错题,经常一学就到了下半夜。有一次,赵洪许抱着书睡着了,睡着睡着突然惊醒了,庆幸地发现才凌晨一点多,他又赶紧拿起书。那一夜他学到了凌晨三点。

  赵洪许练习氩弧焊时,因送丝手法不规范,教练唐元生就责令他晚上拿焊丝回宿舍练习。赵洪许生怕被同事看到笑话,就空手模拟练习送丝。有一次他练得太入神,一边想着动作要领,一边用手比划着送丝的过程。同事们看到了就问:“赵洪许在干什么呢?”他不好意思地说:“练习模拟送丝呢。”说完同事们就开始和赵洪许一起交流该怎么捏住焊丝怎么送。凭着不服输、不放弃的那股劲,赵洪许入选为正式选手,并最终在竞赛中获得第17名的好成绩,那次的比赛也打开了他的竞赛之路,之后相继获得山东省银奖、全国金奖等竞赛荣誉。

  公司在项目推广TIG机动焊时,遇到薄壁不锈钢手工氩弧焊焊接效率低、埋弧焊易造成烧穿与氧化等问题。未解决这个难题,赵洪许与同事一次接一次地试验,在一次又一次失败中,赵洪许坚持详细记录每次的试验参数,总结失败原因。当多次试焊失败后,有同事开始怀疑这种工艺。赵洪许说:“开发新的焊接工艺一定要有耐心,哪怕零点几的电压或者零点几的间隙和钝边都会有影响,只要方向对,坚持做下去肯定会成功的。”最终赵洪许完成了TIG机动焊工艺在薄壁不锈钢管道的应用,并在多个项目成功推广。

  一路走来,赵洪许一直相信坚持的力量,咬牙坚挺,把困难慢慢揉碎,长成属于自身个人的力量,梦想才会照进现实。

  赵洪许扎根施工一线年,凭借丰富的理论和现场实战经验,先后为公司解决了内蒙古大唐项目铜镍合金焊接、中原乙烯项目347H不锈钢容器裂纹、山东南干线项目长输管道下向焊打底缺陷等30余项技术难题。

  在珠海工程建设项目,由于公司进场焊工不了解船级社焊接规定要求,焊工入场考试通过率低。赵洪许积极了解船级社考试标准,组织技能培训,严格把关筛选,最终顺利取得珠海工程建设项目船级社标准资质证书,为公司入场考试与后续施工做好有力保障。

  赵洪许积极响应公司“传、帮、带”的号召,近年来在中科炼化、古雷炼化、海南炼化等项目开展机动焊技能操作人员的培训和技术指导,累计培训500余人次。

  赵洪许在勤恳工作的同时,一直专注在焊接领域的创新研发。他先后参与完成了9项创新成果,2项施工工法,其中普光气田大湾区块国产抗硫管道焊接工艺研发技术,获“2014年度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学创新成果”一等奖。薄壁不锈钢TIG机动焊应用施工工法先后在惠州工程、茂名石化、海南炼化等项目应用,降低了实施工程的成本,保证了工期和质量,赢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在焊接领域,赵洪许以敬业、专注、勤思、苦干的态度对待每一项工作,他一路学习实践,一路探索创新,做出了新时代青年工匠应有的样子。